1. 当前位置:首页 ->
  2. 新闻中心 ->
  3. 媒体聚焦 >> 正文

如何创新残疾儿童福利发展

  • 发布时间:2015/6/9
  • 来源:
  • 作 者:
  • 阅读次数:29543
负责对收养孤残儿童管吃管喝的保育制,是传统社会福利机构几十年来的基本做法,如今,在改善和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构新常态下,社会福利机构面临一个全新课题——

如何创新残疾儿童福利发展

文/摄 记者 费家莹 见习记者 杨少华

    社会福利院作为一个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下的政府公办福利机构,从前几十年,大多沿用对从收养的孤残幼老管吃管喝的保育保养制度。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视程度与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加上企业、热心人士对残疾儿童关爱程度的加深,都对如何改进完善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模式以及服务内容与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此,一个“如何创新残疾儿童康复与教育福利发展路”的课题,摆在了社会福利工作管理服务者面前。

    湖州市社会福利院(光荣院)是市民政局下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始建于1952年7月,是市区唯一一家收养弃婴、孤残儿童、“三无”人员、光荣老人的公办综合性福利机构。建院以来的几十年间,基本上是以机构内负责对收养老幼的保育、养育工作,在该院百余位寄养者中,残疾儿童40人,占在院儿童的87%。针对这一情况,2006年,该院改建了市儿童福利院, 2013年,又开办了特殊教育学校,除设立后勤保障区、医疗服务区、养老护理区、婴儿养育区、青少年生活区等基础服务功能区外,有针对性地开设康复治疗区、特殊教育区、社工心理辅导等服务区域,开展学前教育、特殊儿童教育、残疾儿童康复治疗等服务。从此,湖州市社会福利院开始了由保育向特殊教育、残疾儿童康复与教育相结合办院方向发展的摸索与尝试。

    去年年底,该院围绕“如何探索创新残疾儿童康复与教育福利发展之路”的课题,在儿童福利教养康服务机构率先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通过一个转型、两项合作,成立了民办非企业单位湖州乐善儿童康复教育中心,充分发挥市级儿童福利机构辐射示范作用,拓展机构服务内容,提升康教服务能力,为提前尝试PPP合作模式推进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做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服务观念和管理体制上实现转型升级

    为适应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建立,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市儿童福利院逐步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传统型向专业型转变,实行开门办院专业办院。

    市社会福利院管理者深知,要开门办院专业办院,离不开机构在人、财、物上的转型升级,为此,市儿童福利院着重在内部进行了上下联动机制、康教硬件、机构软件、人才队伍和特色业务等“五抓建设”。

    该院真正想到要转型,是缘于他们承接政府的一个服务项目。 2013年,浙江省民政厅“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在市儿童福利院实施,由市民政局牵头,建立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处、市社会福利院、乐善康复教育中心三级联动机制,由市民政局进行工作布署与业务指导,将指标落实定为县区年度考核内容之一,充分发挥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城乡儿童福利督导员的作用,做好残疾儿童康教结合的福利工作,积极思考湖州市社会福利院的管理、湖州乐善儿童康复教育中心的创新和抢救性康复项目服务效果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新办实事,硬件上依托儿童福利机构设施设备,业务上依托省民政康复中心的专业技术合作。由此,福利机构内工作人员除了服务好院内孤残儿童,同时接收机构外亟待帮扶孩子,增加人力财力,吸收不少机构外的孩子进院予以抢救性康复和教育。通过为期3个月或半年的康教,把仍为重度残疾的留下来继续康复,而对那些轻度或恢复较好的孩子,则让他们回归到社会回归亲情陪伴的家庭,从而再接受其他残疾儿童进来享受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帮扶。

    这样,对于一个软件硬件配套设施完备的中小型公办福利机构,院内的孩子像活水流动了起来,康复的孩子出去了,机构内设施和医教技术力量开始相对富余些,该院管理层于是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儿童福利院怎样去为更多的残疾孩子服务,新时期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通过“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实施,他们从中得到启发:为何不可以有机融合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资源优势,对政府机构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行创新和尝试呢?在省市民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院上下形成共识,创新服务管理体制,走借社会力量帮助残疾儿童福利新路,让社会上更多的残疾儿童接受良好的抢救性康教训练。

    政府机构与社会资本合作融合,提升社会参与能力

    有了这个启发,有了这个初衷, 2014年年底,该院与市慈善总会合作成立了湖州地区首家民办非企业性质的综合性康复教育机构——湖州乐善儿童康复教育中心,面向社会开放,地址在市儿童福利院内,用房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该机构面向全社会贫困或普通残疾儿童开展抢救性康复和教育,市儿童福利院负责人认为,要做好服务全社会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和教育这篇大文章,必须借助机构内外多方力量搭好融资平台、创新管理、扩展服务内容和对象。

    融入多方资金发展业务。乐善儿童康教中心由市社会福利院与市慈善总会分别出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成立,这既减少了政府资产的投入,又提高了市场化运作的效率。创办设立了乐善康复教育基金,由市慈善总会负责乐善基金的设立工作和运作管理,按照中心实际对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和教育的人数,配置一定比例的乐善基金;同时,通过开展企业捐赠、爱心拍卖、公益义卖等方式不断募集公益金注入基金会,目前,已募集基金32万元。全市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每年可向市慈善总会申请康复和教育补助,经审核后进入中心进行康复和教育。由于康复业务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购买服务,该院积极承接服务项目,今年通过政府采购程序承接了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成功举办2期康教班,为机构内外的31位残疾儿童作了积极的抢救性康复训练治疗和教育,完成了省厅任务目标,家长满意率达到95%,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创新管理模式扩大服务范围。为充分发挥市儿童福利机构的辐射示范作用,打破传统福利机构办园模式的单一性及体制管理的局限性,去年注册成立的乐善儿童康复教育中心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寻求多方合作,实行市场化运行和企业化管理。在保障机构儿童养、教、康、治工作的基础上,提升服务能力,拓宽业务范畴和服务对象,依托中心的专业服务优势,向社会散居孤儿、社会残疾儿童等困境儿童及其家庭伸出援手,推进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进程。

    加快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联盟合作,推进社会关爱儿童福利事业

    作为一个中小型的社会福利机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仅靠社会福利院一家几十个人单打独斗,要做好机构内外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必须借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从去年年底开始,在探索出政府福利机构与社会资本有效融合的合作模式,引进了福利项目,招收了机构外不少残疾儿童之后,市社会福利院的管理层马上启动了第二大合作,即政府福利机构与各大社会组织的有机合作。据悉,这个合作主要是服务类的社会组织力量,该院的乐善康复教育中心先后与团市委青少年教育成长机构、网络公益联盟、各大社会民办幼儿园、热心公益企业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

    参与合作的社会组织,他们有送幼教的、送同龄亲情关爱的,有送劳动服务的,有送美食、服装和各类玩具学习用品等。像送教的幼儿园就有童心园、贝贝星、金色地中海、春江名城等6家通过常年固定结对送教送娱乐民办机构,并由院方颁发了长期结对送教服务证书。由于新合作模式的运作,影响和吸收众多社会组织、企业的关注,今年以来,每月总有三四百人次的捐赠,据该院社工部统计,仅刚刚过去的5月份,来自市内外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就来了近200批共600多人次,平均每天高达20人次。该院一位负责人认为,广泛与各社会组织结对借力,既可弥补机构内师资护理和幼教专业水平的不足,同时还可以让院内孩子与社会组织、各界热心志愿者有充分交往交流的机会,从而极大地培养和提高了残疾儿童适应康复训练与教育的能力与自信心。

    与此同时,与该院结对的27个社会组织里,注册义工就有20位,他们经常来乐善康复教育中心,帮助那些亟需亲情关爱的残疾儿童。该院有一位吴姓的小孩,今年4岁,是位重度脑瘫的残疾儿童,一直由市儿童福利院扶养,平时就躺床上无法站立,又不会讲话。去年开始对他进行抢救性康复训练,再辅以早教课的教育,注册义工宋女士就主动承担对这病孩的亲情陪伴服务,经常和他说说话,还隔三差五抱他到户外树林中看看小花小草、听听鸟儿歌唱,然后尝试着牵着他小手学学走路。 1年后,经过宋女士的亲情招唤和中心医技人员抢救性康复训练,吴姓小孩现已基本上独立行走,目前正在对他同步进行言语训练。

    该院分管儿童福利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社会组织的力量相当重要,是一般机构都无法替代的,把社会上的残疾儿童招收进来予以抢救性康复训练和教育,最终还是最好让他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这样更有利残疾儿童的康复。有了社会组织的亲情帮助,院内的小朋友逐步变得有礼貌,有问有答对答如流,全无封闭式办院时孩子的自卑内向窘态了。他们背儿歌表演节日都显得落落大方,经过康教结合培养的小孩也就充满了自信,这使得该院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无论内涵外延还是实际成效,都有了一个创新的注脚。
分享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