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首页 ->
  2. 新闻中心 ->
  3. 乡镇街道信息 >> 正文

安吉孝丰残疾人王克富用残疾之躯书写人间大爱

  • 发布时间:2018/12/10
  • 来源:安吉县孝丰镇残联
  • 作 者:梁菁
  • 阅读次数:905

“入土为安”、“保留全尸”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但随着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发挥生命最后的使用权,捐赠出自己的躯体。在中国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传统下,他们是开明的先驱;在医学事业发展、资源紧缺的环境中,他们是无私的奉献者;在学生孜孜不倦、渴求知识的目光中,他们是伟大的教育家。

王克富,今年67岁,孝丰镇溪南村村民,肢体二级残疾。一生都在轮椅上度过。打了一辈子光棍,无儿女。谈起最后的归宿问题,对于轮椅上的王克富并不是不可言说的忌讳,而是生命价值的开敞。这个看起来比大多数人不幸的人却做了一个比我们都伟大的决定: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

由于王克富年纪大了,医生告知其身体已经不合适捐献器官,王克富选择把遗体和眼角膜捐献给社会。

县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到王克富家时,他说:“有用的你都拿去吧,就是埋掉了也可惜了,能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县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既感动又敬佩,眼前这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农村老人,虽然没有读过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却能突破农村的风俗和传统观念,坚持捐出遗体。

王克富的这种无私大爱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周围的村民,“王克富做这个事对我们村里人来说也是比较震撼的一件事,在我们年轻人当中也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一位村民这样说。

“我受党和政府以及好心的邻居照顾太多,想为社会做点什么,表达一下感激。今天,终于实现这个心愿。”王克富说,“遗体可以让医生做研究。”这背后闪耀着大爱无私的精神。这份善举,值得铭记。

遗体捐献是一个时代的需要,关系到医学生的培养、医学科学的发展进步。尤其是老年人捐献遗体更是有非凡的意义,伴随着老龄社会的加剧,老年医学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

王克富表示自己这样做,可以在走后给别人留下希望,受赠者可以用自己的眼角膜继续看着这个他热爱的世界。

他没有墓穴、没留骨灰、没人给他烧纸焚香,捐出自己,这或许是生命落幕时最沉重也是最美丽的赠予。他用不平凡的方式让有限的生命产生无限的价值,为平凡的遗体找到了不平凡的归宿。

 

78FCCA2B67427C052797DEB92090B8F0_副本.jpg

分享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