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之家是他的第二个家,作为一家之长的他,每天忙忙碌碌却乐此不疲。他踏实肯干,创新分类分组“以残助残+以工助残”工疗模式;他以诚相待,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拥护。他是一个称职的家长,倾尽全力地守护这方温暖的港湾。
有家的“味道”
作为一名抓住90年代末尾的年轻人,杨淞放弃了新东方培训机构幼教老师的身份,继续怀揣着一颗热爱的心,在2019年9月来到湖州广瑞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残疾人之家担任残疾人之家管理主任。刚上岗,遇见的都是一帮“大小孩”。“杨主任,我现在可以来上班了吗?”“杨主任,我能不能现在学写字?”“杨主任,这个钨丝灯要怎么做啊?”残疾员工经常性地这样和他交谈,他就始终耐心地一遍遍教学,温暖相伴他们左右,成为残疾员工的“知心人”。
在他的管理下,广瑞“残疾人之家”兴建了员工休息室、工疗车间、康复健身房、多功能室、图书阅览区、心理咨询室,为残疾人提供劳动就业、生活照料、医疗康复、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一条龙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社交礼仪、沟通技巧等专项培训,注重公司管理和服务的每个细节,全方位满足残疾员工生活、工作、康复和文娱需求,让他们体会到“家的味道”。
钨丝灯流水线上的小陈说道:“我以前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来到广瑞后,其他人都和我一样,我在这边还能跟着师傅学习,有稳定的收入,还能缴纳五险。生活越来越好,还交到了朋友,家里人都为我开心。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有家的“责任”
在2019年残疾人之家建立初期,杨淞通过家庭走访的方式,摸清每位残疾员工的脾气秉性、残疾程度、学习能力,再依据每个工疗员工的康复评估报告,从车间零部件除锈等工疗作业和内部卫生管理、厨房摘菜、叠被子等生活技能中,新创分类分组“以工助残+以残助残”工疗模式,挑选出适合他们自身状况的管理模式。
同时,杨淞主动上门寻找爱心企业合作,从海宁引进了简单易学、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较小却安全可靠的钨丝灯加工项目,从钨丝线的检验到钨丝灯芯各部分的焊接,再到钨丝灯的二次检验和清单数量,不仅可以帮助残疾人提升动手能力,还可以增加一定的收入,让他们更能获得自我成就感。2021年,广瑞“残疾人之家”为每位残疾员工每月发放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2070元,钨丝灯流水线人员还额外增加300-500元的工资收入。
此外,杨淞还极力丰富残疾员工的精神生活,组建了“残疾人之家”志愿服务队,设立辅具租赁点,为辖区内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及孤寡老人提供志愿服务。与镇残联、区残联、社会公益组织等共同组织开展助残志愿服务、具有特色的文体活动、共同上党课等各类活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提高”的新格局,更多地使残疾员工走进社会、融入社会。
有家的“温情”
在广瑞“残疾人之家”有这样一位女孩,今年25岁,患有侏儒症,智力低下。以前的她,父母出门干活,从来只有一个人在家,陪伴她的只有一部手机,面对的是人生的迷茫。如今,她每天都会准时来“残疾人之家”做手工活,和其他人聊天,有收获也变得开朗了,父母自然更放心了。
杨淞通过严格地制度管理和温馨的“家人”之情两大法宝,建立健全残疾员工的“一人一档”,针对残疾员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努力营造互相关爱、和谐温馨的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建立奖惩制度,设立个人卫生奖、文明之星等各类奖项进行积分,并在年终大会上给予物质奖励,鼓励残疾员工积极来“残疾人之家”,建立他们对这个家的归属感。
入职三年以来,杨淞从一名新手快速成长为一名专业的管理者。他始终将微笑放在脸上,用耐心,唤起员工们心中的真善美;用责任心,换来残疾人之家的井井有条;用细心,捕捉到员工们的特长亮点;用爱心,激发员工们的生活热情。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残疾员工在广瑞“残疾人之家”中找到了自我,实现了价值,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向前。